前两天遇到一个麻麻抱怨“带着孩子去看病,医生看都没看孩子,就说验血,验完血就开了抗生素。这算怎么回事?
相信大多数麻麻都有这种疑虑,现在带孩子看病,还没和医生聊到一分钟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就是“去验个血吧”,等了半天,验完血,医生瞄一眼,刷刷就开出一个药单。里面就有一两盒的头孢。
某网友晒出自己孩子的验血单~
一个验血单真的有这么神奇?几乎可以替代医生的问诊?里面的白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都是是个啥?怎么看?为什么动不动就开抗生素?今天我们就好好解释一下这里面的问题。
1、血常规是必须要做的吗?
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做血常规还是有点焦虑的。倒不是心疼那几十块的检查费,而是给孩子扎一针,不仅孩子疼,而且还容易留下心理阴影。每次去医院,孩子的记忆就是扎针、扎针!
医生给孩子留下的阴影如此这般~
很多人认为,那都是医生骗钱的玩意儿。管他有没有必要,做个验血,百利而无一害。患者(尤其是孩子)却在承受一些没必要的痛苦。
血常规到底有没有必要做这个事情,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下面这张表可以大概说明宝宝需要“扎针”的判断依据。
从上面可以看书,对于宝宝而言,是否一定要做血常规,有两项重要的衡量指标:1、是否3个月以内?2、是否有严重疾病症状?
第一个指标父母很容易搞清楚。孩子3个月以内发烧发热,基本都是要做需常规的;第二个指标就需要医生的诊断了。有些发烧、咳嗽看起来不是那么严重,但确实是需要做血常规进一步诊断的。
小宝曾经有一次发烧,我看他精神一直还挺好,就没有带他去医院。结果一直持续低烧,到了第三天家人建议我还是去医院看一下。去给医生一听,再验了血,诊断是肺炎。那时我只以为高烧才需要看医生,殊不知持续低烧也很严重。
所以,血常规虽然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孩子哭闹,留下不好的记忆。但是这是医生结合问诊做出正确诊断的重要科学依据。该做还得做。
当然,我们也有权提出质疑,礼貌的咨询医生:“孩子看起来不是很严重,是一定要验血吗?”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对你进行解释。对于那些我们已经提出礼貌问询,但依然不给解释的医生,我们有权投诉。
2、血常规能看出细菌感染吗?
父母对做了血常规之后,医生就开抗生素简直是有了心理阴影。好像是医院的流水线作业一样。那么血常规真的就是开抗生素的依据吗?
血常规化验单中有几项重要指标可以做为诊断细菌感染的参考。医生常常看的是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这几项数据。有几条简单的规律供我们参考:
1、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加了,可能是细菌感染。
2、白细胞没变化或下降,淋巴细胞增加,可能是病毒感染。
但即便是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加了,也不能作为细菌感染的唯一依据。更不能作为使用抗生素的唯一依据。因为,儿童白细胞总数正常值水平和成人是不同的。下表是张思莱医生在微博中分享给大家的一个范围值: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正常白细胞总数范围值和成人查的那不是一点半点。比如说,如果一个3个月的孩子白细胞总数是17*109/L,不能简单判定为细菌感染。
敷衍的医生真实存在~
拿着成人的标准去诊断孩子,这也就是造成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也是很多家长抱怨为什么每次看病都开抗生素的原因。甚至很多家长发现,不把医生开的抗生素给孩子吃,孩子也好了。滥用抗生素的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索性的是,国家和社会以医疗机构在致力于抵制滥用抗生素。
3、什么情况下真的需要抗生素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如果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只有是细菌感染,才考虑用抗生素。注意,这里说的是考虑,不是一定。轻微的细菌感染,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及时使用抗生素能够及早控制病情,预防病情恶化。
即便我们做了血常规,有细菌感染的可能,甚至还做了血清检查,C反应蛋白升高,那是不是就一定要使用抗生素呢?也不一定。
崔玉涛医生在微博中曾对幼儿发热的原因解释过,一张验血单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还应该结合孩子的表现,做相应病原学检查,找到病因,对因治疗。
对于重症感染、迅速发展恶化的病情如果还不使用抗生素,那就是傻。但是对于轻微的,是继续观察,让本身就具有一定免疫力的自身去消灭细菌呢?还是及早用药,这个其实还需要专业的儿科医生结合临床诊断去做综合判断。
每个人个体有差异,有些孩子抵抗力强,轻微的细菌感染对他来说都不是事儿,但有些孩子可能因为早产、保护过度或其他原因,抵抗力没那么强,及时使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对这个孩子来说也许就能及时抑制病情恶化。
但反过来说,如果拿着一张白细胞总数正常的化验单,医生要给你开抗生素,你就要好好问问他了。
4、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一件小事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不滥用抗生素”,就是告诉大家,人体本身就自带免疫系统,消灭细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技能。所以,不要有事没事就“嗑”头孢什么的。但这并不代表,看见抗生素,就认为医生是庸医,认为他不负责,就为了赚钱,害了孩子。
因为我们和医生之间存在太大的专业差距。我们说的话医生听得懂,但是医生说的话,我们可能听不懂。那我们除了信任医生之外,还能做什么?
阐述病情,记录孩子的疾病发展。对一个医生来说,即便他再专业也替代不了父母的是什么?就是他无法知道孩子的病情发展和以往的病史,身体状况。
养成一个习惯:用你的笔、记事本记录下孩子每一天的病情发展,曾经用药。
一个小例子:
5月3日,有点流鼻涕、清鼻涕,无其他症状5月4日,流鼻涕伴有咳嗽,早上有痰5月5日,咳嗽变得频繁,听起来有痰,晚上喝了5ml氢溴酸右美沙芬。5月6日,凌晨发烧,早上6点测量温度38.6度,服用布洛芬,中午12点又发烧至38.7度。下午3点就医。
清晰明确的时间、病情症状、曾用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的诊断孩子的疾病,和对症用药。当医生问你问题,你总是说“我也不知道啊”、“就是一直哭啊”“什么时候吐的?我不记得了”,医生表示很尴尬。
有条件的父母,可以多了解一些医理常识,育儿知识,关注权威部门发布的消息。有什么疑虑多查查相关组织的官方网站、咨询专业人士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相信会有一定帮助。
总之,记住下面这几点,可以帮助父母理性对待扎针抽血和抗生素。
1、抗生素当然是能少用就少用。但病情需要的情况下,也应该正确看待抗生素,不要有情绪。
2、血常规是医生结合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能够反映孩子的病情。除了血常规,医生可能还会给出更多针对性检查,为的是找到病因,而不是赚钱。
3、白细胞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再结合医生临床诊断,视孩子症状,考虑用抗生素。
本文参考资料:《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