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百科 > 正文

幼儿园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三部曲,让幼儿更独立!

有些动物会在它的幼仔长大一些后便把它们从身边赶走,看似非常冷酷无情,非常残忍,实则是对孩子最大程度的

有些动物在幼崽长大后会赶走它们。这或许看起来很冷酷、很残忍,但实际上却是对孩子最大的爱。这种行为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成长,训练他们适应大自然的生存环境。

同样的,人们培养个人的自理能力也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播下一种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培养良好的自我保健习惯至关重要。

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让孩子顺利、快速地完成力所能及的各项任务;

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让孩子能够轻松无惧地参与较为复杂、困难的活动;

通过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孩子可以尽快适应周围的环境,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呢?

第1 部分。灌输自我保健理念

1. 接送时滴注

孩子一进入幼儿园,开始第一次远离父母的集体生活,老师就必须向孩子灌输“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思想。

例如,早上进出幼儿园时,要知道时间,并告知家长接送时间,时刻提醒家长准时接送;你应该记住老师需要的学习用品,并与父母一起准备。自己拼起来,别忘了按时带到幼儿园。

2.家庭互动灌输

在家交往时多与父母沟通,向他们灌输在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则。

经常与孩子沟通,例如说:

“你已经上幼儿园了,知识要自己学。”

“你必须找到一种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方法。”

“你已经长大了,你自己能做什么?尝试做点什么吧。”

让他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开始独立走向一个集体环境,逐渐远离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已经有了脱离父母独立思考的时间,也已经有了脱离父母独立行动的空间。

3教育活动灌输

首先,通过语言活动(诗歌、故事、图画等),帮助孩子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并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行动来感染和教育孩子。我们知道,能照顾自己的孩子就是好宝宝,他们也应该学会照顾自己。

然后给孩子准备各种不同行为的图片,让孩子通过比较来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对图片进行适当的解释,然后问孩子哪张图片上的宝宝最好。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种好行为。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意识的孩子的例子进行比较,激发孩子的自我保健意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自我保健的理解。知道。

最后,通过“我是好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对话活动,并采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把一些简单的事情做好。或者做一些家务,比如拿筷子、扫地、叠被子、洗脸刷牙等等。在幼儿园和家里尝试一下,庆幸自己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第2部分。自我保健方法教学

当孩子做好自我照顾的心理准备后,老师和家长应及时教给孩子一些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习的常用自我护理方法。因为如果一个孩子不知道如何系鞋带,他就不会系鞋带;如果他不知道如何系鞋带,他就不会系鞋带。不会洗脸,就洗不干净脸;不会洗脸,就洗不干净脸。如果他不知道把玩具放在哪里,他就无法把它们放回去。 ……

1、根据年龄特点设计教育活动

孩子们对简短的儿歌或直观、美丽的图片和游戏感兴趣。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以孩子喜欢的方式教给孩子自我保健的方法,让孩子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技能。

例如,在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时,首先将洗手的整个过程以照片的形式发布在课堂上,通过观察照片的内容来学习如何洗手。

第一步是收集水;

第二步:洗手;

第三步,洗手和背部;

第四步:涂抹洗手液(或肥皂);

第五步:揉搓手掌和手背;

第六步:用清水冲洗干净;

第七步:用毛巾擦干;

第8步:将物品放回原处;

然后孩子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尝试演示,老师一边提示一边进行指导。最后,全班小朋友一起练习如何洗手,选出学习刻苦、动作规范的好宝宝。

2、逐步提高要求,体验成功的乐趣

孩子学会基本的自理方法后,要逐渐提高对自理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体验自理活动成功的喜悦,激发自理欲望。

例如:孩子们自己吃饭时总是把米粒撒在桌子上。家长要耐心、细心地引导,也可以辅以鼓励性的话语(比如“你今天吃的比昨天少,我相信你”、“不说话就可以慢慢咀嚼、慢慢吃”)速度不错。”)会比昨天快”等等)。

通过引导,孩子可以进行自我比较,逐步提高自理的质量和速度;

通过方法,孩子们可以拥有一朵小红花,或者被选为“拯救宝宝”,通过老师的鼓励体验提高自理能力的无限乐趣。

第三部分。培养自我保健习惯

1.给予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

要知道,独立思考是自理活动的前提。只有当你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时,你才能采取独立的行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孩子回答的问题,让他们独立思考,给他们思考的时间。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幼稚的言语和兴趣。即使是幼稚的回答,也是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因为生活环境不同,经历的范围不同。这是他们走向独立活动的开始。如果他们有想法,并得到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就会一步步走向自理。

例如:当教师和幼儿讨论乌鸦如何喝水时,可以问幼儿:“你觉得怎么样?” “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怎样解决比较好?” “你的答案是什么?”你有更好的办法吗?”同时鼓励孩子说:“我的想法是……”“我认为……”。

2. 给予独立活动的空间

自我保健在活动中表现,自我保健在活动中重复,自我保健在活动中逐渐形成。它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自主、独立的行为。

首先,老师和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更多的独立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巩固在独立活动中学到的自理方法,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习惯是通过反复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你可以在游戏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思考怎么玩,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解决困难等;还可以打造一个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艺术区、建筑区、科普区等,老师不干扰活动,自由交流,自由学习。他们只需要正确的引导和秩序的维护;他们还可以利用激励措施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活动。例如:组织孩子每次上厕所后或吃饭前洗手。老师要求孩子们按顺序排队,想办法洗手。每一个环节都是孩子的一次自我保健活动。在每一个环节,老师都细心地观察孩子们,通过观察和评价鼓励孩子们做得更好,比其他孩子做得更好。在每一次指导和评价中培养自我护理能力,在每一次洗手活动中培养自我护理习惯。

其次,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保证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和教育活动的多样性。我们要敢于锻炼孩子作为活动的“主角”,让他们一步步主宰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家里,我们需要逐渐和孩子“分床睡、分房住”。当他们上幼儿园时,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床上午睡,自己整理床铺。家里玩过的玩具要分类放入固定柜子里。当幼儿在幼儿园积木区可以活动时,玩具应分类分类,摆放整齐。在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正确的坐姿、如何倾听、以及应该准备的学习用品。在家,他们引导孩子听天气预报,决定是否带雨具,出去玩,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在你的背包里等待.

总之,通过理念的渗透、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让老师和家长感觉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有能力了。事情一天天过去。而且,工作质量日益提高。

园长-园-师服务平台为中国幼教工作者提供专业信息服务,致力于帮助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是为幼儿园提供专业服务的第三方服务平台。

*声明:本文大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由校长园-教师服务平台编辑根据教学科研需要转载或精选。重点是分享优秀的教育理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