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dng zh]
冬至,又称冬祭、亚岁、长至祭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每年公元12月21-23日交节。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以前民间有在“八节”祭神祭祖的习惯。
冬至是冬天的大节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所以古人把冬至称为“亚岁”或“小年”。
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着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
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有每年冬至那天吃饺子的习惯。
[1][2]
冬至表示北半球太阳的高度最小,白天的时间最短,但冬至的温度不是最低的。
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阳光相对北半球倾斜最大; 因此,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越往北白天越短。
值得注意的是,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速度稍快。 结果,一年中太阳直接照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接照射北半球的时间短约8天,北半球的冬天比夏天短一点。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生肖历的基本内容,签订于上古时代。
登载古籍,天皇氏定下了生肖的名字,定下了退休的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生肖历季节、气候变化以及“十二月建”确立的特定节令。
古代以北斗刀柄前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
生肖历将1岁划分为“十二辰”,“建”表示北斗柄尖端的指向,柄的旋转依次指“十二辰”。
在传统文化中,生肖的时间是与方位和八卦相联系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末年末年末年初的交结方位,如《易说卦传》“艮、东北卦也、万物尽头之始也”。
故斗柄由正东向北为起点,经南、西、北转一圈,为一个周期。
立春开始,终于变成了大寒。
花纹指向正北“子”的位置时就是冬至气。
西汉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首次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
汉武帝时期,吸收二十四节气《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划分节气。
“平气法”将黄河流域的日短确定为冬至之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 每月平均有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
总称为“二十四节气”。
“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的间隔约为15天,计算时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速度不均。
以“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冬至,最终变成了大雪。
[4][5][6]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源于300多年前制定的“定气法”。
“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返回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 也就是说,在360度圆周的“黄道”上,被24等分,每15一等分,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以黄经度数编成。
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就成为“节气”,每个“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
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点”具体到一定时候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
用“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变成了大寒。
太阳运行到黄经270的时候是冬至。
[7][8][9][10]
传统节日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祭祖节日。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冬至祭祖的传统,孝顺不忘书。
各地的礼节不同,祭祖的形式也不同。
供奉祖先的同时,也有祭祀天地神灵的地方,供品主要有三动物的饮食、三茶五酒等。
冬至被认为是冬天的大节日。
民间流传“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又称“亚岁”“小年”,一是说明年关不远,二是说明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来了,新年就在眼前,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新年。
从前,漂到国外的人到了这个季节就回家过冬日祭,也就是所谓的“岁末有归宿”。
节日习俗
南方
我国南方许多地方在冬至那天庆祝节日。
南方部分地区延续着祭祖的传统习俗。
家家户户在家里的大厅里供奉祖先像和牌位等,放置供桌,摆放香炉和供品等。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北方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