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是每位孩子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应对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种种挑战?
亲爱的家长们:
孩子即将迎来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幼儿园步入小学。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阶段的更替,更是孩子身心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作为家长,我们深知您的期待,希望孩子能够顺利适应新环境,快乐成长。
本手册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行动指引,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种种挑战。我们将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等多个方面,为您提供实用的建议和策略。无论是如何与孩子沟通、调整作息,还是如何培养学习习惯,您都能在这本手册中找到答案。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愿每一个桂城的孩子都能在幼小衔接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身心准备,是指孩童需要在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不仅要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还要触发孩童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期待、对小学的学习充满兴趣的良好情绪状态。
01为什么规定孩子必须满六周岁才能上小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未满龄的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难以适应长时间的学习任务(如专心听一节完整的课等),且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较弱。过早入学可能导致孩子因心理发育不成熟而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产生挫折感,影响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进而对其未来学习及人格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02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何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03如何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憧憬?
1.深入了解与正确引导:家长要全面帮助孩子了解小学及小学生的生活,通过讲解、分享和实地参观(如所要入读小学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云参观或提前了解小学各种活动)等方式,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有一个初步而正确的认识。
2.积极态度与情感支持: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孩子,通过自身的言行和情绪,传递出对小学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期待,避免将自身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3.正面沟通与心理调适:孩子的心理变化,通过正面的沟通和引导,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成长过程。家长要避免使用可能增加孩子紧张和焦虑的言语,如“上了小学让老师管你”等,而是要用鼓励和支持的话语,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兴趣。
4.赋予决策与培养独立:家长要有意识地给予孩子决策权,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做力所能及的事,可以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根据课程表带好相应的学习用品等。另外,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避免诸事都依赖别人的现象,如带好学习用品不要依赖家长送至学校等。
04如何帮助孩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1.培养孩子运动的兴趣。让孩子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体育常识,感受运动给人带来的活力,从中获得熏陶和感染。
2.给孩子创设参加运动的机会。鼓励孩子多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接受阳光照射,帮助孩子选择适合的锻炼形式和项目,尝试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或有趣的游戏任务,鼓励孩子循序渐进有计划地进行锻炼。
3.多种锻炼方式相互结合。灵活选择锻炼的地点、时间、伙伴互相鼓励监督,形成锻炼意识,养成锻炼的好习惯。
4.每天有固定运动时间。固定运动时间有助于孩子形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可以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运动项目,如跳绳、拍球、跑步等,让孩子在运动中快乐成长,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05家长应如何与教师进行沟通?
1.尊重和信任教师。在进行家校沟通时,家长应保持尊重和理解,相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与教师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共同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2.倾听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并正确看待教师的批评。教师出于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往往会直截了当地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家长应真诚地和教师一起进行分析,使双方在教育方法上取得一致。
3.留意学校通知和家校信件,和回应学校调查和问卷。家长定期查看学校发送的通知、信件和公众号,了解学校的活动、学习计划以及重要信息等。
生活准备,是指孩童需要在日常生活能力与习惯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包括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能主动参与劳动,自觉遵守基本规则意识等,主要是为孩子能独立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
01如何看待孩子自理能力的养成?
在幼儿园,孩子们往往会受到老师和保育员的照顾,但是在小学,他们需要更多地独立完成自己的事务,家长要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学会主动、独立完成一些日常事务,如吃饭喝水、穿脱衣服、整理书包、上厕所等。家长要与老师共同引导孩子,在学校知道身体不舒服时要及时寻找老师帮助。
02如何帮助孩子做好时间管理?
小学和幼儿园在作息时间安排方面有较大差别,作息时间调整是孩子最先应该了解和适应的。
晚上尽可能按时入睡,以保证幼儿的充分睡眠,做到早睡早起,特别是学会听闹钟起床;另一方面,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议并制作一个作息时间表,标出平时和周末的作息,在暑假里,还可以制作暑期时间表,把时间表挂在墙上,让孩子时刻可以看到,没有特殊情况的话不要轻易打乱时间表,让孩子逐渐养成时间观念和按时作息的习惯。
根据时间表,孩子会逐步调整其生活和生物钟。开始执行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不习惯,家长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操之过急,一两周后就可以见到效果。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带头按新的作息时间生活,为孩子树立榜样。
03如何提高孩子做事效率,不拖拉磨蹭?
提起孩子的磨蹭,每位父母都有诉不完的苦。事实上,孩子做事拖拉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建议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改变:
1.形成时间观念。很多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都是很模糊的,在他们心里可能感觉五分钟还有很长。家长要教会孩子学会看钟表,还可以买来沙漏,让孩子更了解时间的长短。
2.制定合理计划。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列一个合理的时间表,要求孩子按时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因为心急就包揽孩子的任务,养成他们的依赖心。需要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让孩子慢慢养成习惯,以后孩子的生活就会有规律了。
3.用清晰的指令代替催促。以出门穿鞋为例,与其凶狠训斥,不如换个视角跟孩子说:“先去鞋架拿那双红色的凉鞋,再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穿。”帮助孩子梳理头绪,孩子会更容易做到。
4.告诉孩子迟到的后果。快一点和慢一点有什么区别,孩子并不知道。告诉孩子如果不能尽快完成,迟到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他要承担什么结果。
5.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可以采取措施激发孩子兴趣的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让孩子有取胜的可能,他便会觉得自己能做得很快。
交往准备,是指孩童需要为了适应小学集体生活做好相应的准备,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进而能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主要是为了孩子能适应小学的团队生活做好准备。
01如何帮助孩子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家长要重点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对新的学校、班级和师生关系的适应。家长可以多和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学校的感受和想法,帮助他们建立稳定的社交圈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02如何协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入小学初期,部分幼儿会出现适应困难、不守纪律的现象,这些正是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共同制定规则,共同遵守。如,进门先敲门;遇人礼貌招呼;做错后真诚道歉;安静倾听,适时表达,规定时间到了就要主动结束等。由于这些规则是孩子参与一起制订的,他们容易认同并乐意遵守、执行。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规则不能针对个人,而是针对群体。在引导的时候一定要以身作则,规则是针对家庭来建立,而不只是针对孩子建立。
3.长期坚持,巩固规则。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时间内能完成的,它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点点滴滴、随机渗透、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巩固效果,使孩子更主动适应小学生活,更自信适应社会。
03如何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
1.懂礼貌,会合作,学会交流与分享。例如,游戏时要遵守规则,输了不能耍赖;想和别人一起玩时,要有礼貌地询问:我们一起玩儿好吗?咱俩交换玩具行吗?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交往的规则。
2.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拒绝。例如,多让孩子谈谈所见所闻进入新的环境,每天在学校都会发生新鲜事,孩子回到家,家长可以问,今天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吗?老师都教了什么,能教教我吗?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孩子在分享中,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回忆新环境中的美好时光。
当别的孩子想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某个玩具或者游戏的时候,要教导孩子大方地接受别人:“好的,我们一起玩吧!”当孩子不愿意和别人一起玩或者不愿意答应别人的请求或要求时,他们往往会很简单地拒绝别人,甚至把东西抱在怀里就跑开了。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委婉地拒绝别人。
3.教孩子学会应对矛盾和冲突。家长要明白,孩子们的冲突并非都是坏事。他们通过冲突,才能明白互相尊重、互相谦让的重要,逐渐学会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用友好方式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之间发生摩擦、冲突之后,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过一段时间又和好如初。因此,当孩子们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在没有过激行为的前提下,家长最好首先做个“旁观者”,而不要急于去做“裁判者”。要善于做有效的“引导者”,尽量发挥孩子们的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如果孩子们一时解决不了,家长可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
04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对孩子信任、尊重,多以正面鼓励为主,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盲目的拿自己的孩子同别的孩子比较,逐渐树立对孩子的正确评价。
2.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任务,如让孩子动手收拾玩具、书包及文具,整理床铺,洗洗碗筷,这样做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能力,还能使他们从中得到自信,知道有许多事情“我能做好”、“我有能力”。
3.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就要主动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引导孩子学会正确面对失败,树立再次尝试的信心。
4.培养孩子的应对能力。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尝试分析遇到的小困难,制定方案解决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行动。当孩子独立完成任务并解决问题时,他们会对自己能够应对困难的能力更有信心。
5.做孩子的榜样。父母、同住长辈都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孩子从家长、同住长辈自信的表现中将会获得良性的暗示。
6.教育行为一致性。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行为要保持一致性,如果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时各执一词,孩子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从谁的意见。长此以往,这种矛盾的教育环境可能导致孩子形成双重人格或产生心理问题。
当家庭成员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时孩子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受到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这种明确性有助于孩子更快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同时,一致性的教育行为还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感,让孩子更愿意接受家人的教导。
学习准备,是指孩童需要在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升学习能力,培养专注力,为小学学习储蓄能量。这是幼小衔接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但并不是唯一的内容。这一准备是基于身心、生活、交往等方面做好准备之后方能开启的关键一环,其中,专注是学习适应的习惯内核。
01“幼小衔接班”到底该不该上?
幼儿入学前,一些家长往往担心幼儿的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应对小学的学习,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知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孩子成长轨迹各异,过早衔接可能带来压力,甚至厌学。自然成长与探索对孩子至关重要,过度干预可能限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小衔接班若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孩子兴趣和情感需求,易导致学习厌倦。提前学习小学内容,如拼音、数学,可能让孩子失去倾听兴趣,影响专注力,降低学习质量。
幼儿学习需循序渐进,每个阶段有其特定学习方法和内容,强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家长应尊重孩子成长规律,以游戏、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为小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02如何在家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注力培养:
1.发掘兴趣与引导学习:深入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将兴趣与学习相结合,引导孩子主动探索、积极学习。通过激发兴趣,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动力。
2.创造专注学习环境:为孩子打造安静、整洁的学习空间,减少外界干扰。保持学习区域的舒适性和功能性,让孩子能够安心学习。
3.训练集中注意力: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引导孩子在规定时间内专注完成任务。通过逐步延长学习时间,培养孩子的持久专注力。
4.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鼓励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整理学习用品形成自律的学习习惯。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例如整理好自己的房间等。
5.制定时间计划: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学习、休息和娱乐时间计划,确保孩子能够有序地安排时间。通过执行时间计划,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在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过程中,家长要耐心引导,鼓励孩子克服困难,逐渐提高专注力水平。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干涉和唠叨,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和成长空间。
03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家长和孩子长期不懈地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采用以下方法:
1.鼓励孩子自己选择读物,定期带着孩子去买书或借书,提供孩子喜欢的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图书。
2.创设静心阅读的环境,合理安排阅读的时间,家长每天可为孩子安排一次用于阅读的时间,或进行亲子阅读。
3.爱惜图书,保持图书整洁。
04
电子产品中的学习软件能替代孩子真实情景中的学习吗?
现在儿童的学习软件层出不穷,成为许多家长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但学习软件不能够替代孩子在真实生活情景中的学习。
儿童主要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感知了解世界,他们积极调动自己的感官,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经验、获取知识。立体且丰富的感官体验,那些无法用言语、用图像来描绘的知识,那些只能在游戏和生活中传递的独特人类经验,是孩子无法通过学习软件来获取的。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对于年幼儿童的成长十分关键,他们由此理解物理世界,掌握语言,体察人类的交往并形成自我。
不假思索、不知节制地将电子设备带给儿童,让与软件的互动取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陪伴,只会让孩子远离自然生长的轨迹,割裂他们与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的亲密联系。
05如何理解孩子需要“玩”?
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需要较长的童年期进行学习与奠基。如果人为缩短童年期,跳过幼年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提前进入更高年龄阶段的概念符号学习,就会形成一种机械记忆式的学习,丧失变通和理解的灵活性,进而难以适应不确定的未来生存环境。
幼年期的孩子是从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学习,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这样的学习一定会过渡到书本学习、理性思考,过渡到基于间接经验的学习。但这样的过渡不能太急。小学的语文、数学,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会发现其中很多学习需要生活经验。
相当多的小学生不会做题,不是因为不识字、不会运算,而是因为生活经验不丰富,读不懂这个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读不懂、听不懂,意味着孩子缺乏相应的感受、体验,他们的理性缺乏感性的基础。
长者眼中,幼小衔接是过渡之桥,科学准备则是桥下支柱,承载智慧与爱意。孩童眼中,幼小衔接是通往新世界的桥梁,做好四大准备,便能积蓄力量,展翅高飞。
进入小学的桂城宝宝
-END-
感谢您的,欢迎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