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李玫瑾:长大后没出息的孩子,从小就有这个征兆,6岁前不改,注定要吃亏...
女儿今年五岁,小慧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
当她辛辛苦苦打扫好,洗个澡的功夫,女儿就把零食撒了一地,等着她收拾,她忍不住责备孩子不懂事;
早上匆匆忙忙正要出门,女儿却突然说要拉粑粑,小慧焦急地一边拉着她去卫生间,一边怪她为什么不早点说。
“我知道要有耐心,但火气一上来,就是忍不住啊。”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就是孩子对待世界的方式。
妈妈经常发火,容易让他们变得胆怯自卑,或者性格急躁易怒。
所以,我们努力不让孩子学到自己发怒、失控、不讲理的样子。
但为什么,我们越是想心平气和,越是忍不住大吼大叫去伤害孩子?
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没被满足的需求。”
我们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背后其实是想要孩子可以体谅一下自己。
试想一下,你忙了一整天,还和老公吵了一架,身心俱疲,但儿子的亲子作业还等着你一起写。
你用尽耐心,教了一遍又一遍,但儿子还是跟只猴子似的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压根听不进去。
而孩子会被吓得身子抖一下,撅起嘴气鼓鼓地开始写,但还是做不对。
“这是我的作业吗?你是不是存心跟我过不去!”
听到这句话,孩子急得哭出来,此时你感觉既愧疚又委屈。
“我都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为什么就是不懂?为什么还是做不好?”
据网易读数调查,近92%的妈妈,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
第一次当妈妈,遇到各种棘手问题时,我们很难保持一直冷静克制;何况,孩子每天总有一百种方式让人崩溃。
而我们的情绪像河流一样,爆发出来伤孩子;一味压制,又会在某一刻像洪水般突然失控爆发。
让情绪“飞”一会儿
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里,有一句台词,非常有哲理:
当我们怒火中烧时,不妨“让情绪也飞一会儿”。
一次,她给女儿买了新绘本,正在沙发上柔声细语地讲故事,
客户怒气冲冲地打来电话,她去房间耐心地哄了他半个小时才摆平。
回到客厅时,女儿竟然把绘本撕成了一条一条,铺得满地板都是小纸条!
看到刚买的绘本被这么“糟蹋”,小慧气得眼冒金星,还没等女儿说话,一个箭步冲过去就要动手。
此时,她突然想起“情绪暂停法”,把抬起的手收住,说:“你把绘本撕成这样,妈妈很生气,现在需要冷静一下,但妈妈永远爱你。”
平复心情后,小慧才详细问女儿,为什么要把新买的绘本撕成这样。
小慧误会了女儿,心里特别愧疚,马上道了歉,并耐心教育她绘本是用来看的,不可以撕。
如果她当时不由分说地打了孩子,女儿被误会的次数多了,慢慢地就对妈妈关闭了心房,问题越来越多。
小慧十分感谢“情绪暂停法”。
她先说:“你撕了绘本,妈妈很生气”,是为了让情绪慢慢流出来,帮助自己平静下来;
然后说:“妈妈永远爱你”,是为了让孩子安心等妈妈回来,不让他们太害怕;
最后,在房间管理情绪时,使用“觉察法”和“情绪打分法”,消解愤怒、恢复理智。
失去了破坏力的情绪,从洪水变成涓涓细流,剩下的是妈妈对孩子的理解和滋养。
我们跟孩子交流,像不同国家的人聊天,很容易互相听不懂。
互相不理解时,很容易崩溃焦虑,亲子关系陷入僵局。
所以,要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名师课堂|李玫瑾:2019四川省第二届家庭教育讲座(完整版)
今日说法|李玫瑾教授:隔代老人带孩子,究竟会有哪些利弊?
感谢您的,欢迎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