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综合 > 大班教育 > 正文

家园共育|超实用幼儿规则培养法,覆盖幼儿园一日生活多场景,建议幼师们收藏!

家园共育|超实用幼儿规则培养法,覆盖幼儿园一日生活多场景,建议幼师们收藏!新学期,为了帮助老师们顺利开展工作,不吼不叫也能轻松、高效地带好班级,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份超详细、超实用的幼儿规则培养法,覆盖了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游戏

家园共育|超实用幼儿规则培养法,覆盖幼儿园一日生活多场景,建议幼师们收藏!

家园共育|超实用幼儿规则培养法,覆盖幼儿园一日生活多场景,建议幼师们收藏!

新学期,为了帮助老师们顺利开展工作,不吼不叫也能轻松、高效地带好班级,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份超详细、超实用的幼儿规则培养法,覆盖了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游戏活动的多种场景,赶紧收藏学习吧!

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幼儿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和游戏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它与活动开展的效果有紧密的联系。

因此,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非常重要,老师们可以这样做:

01

让规则具体化、清晰化

学龄前幼儿往往会用直观、具体的思维理解事物。教师需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让幼儿先懂得为什么需要遵守这一规则。

例如:区域活动开始前,告诉幼儿要按照进区卡的数量准确进入,不然会因人数过多发生拥挤、混乱现象;

区域活动中,要有秩序,不争抢、不吵闹,保持活动时的安静氛围;

爱护区域中的材料,轻拿轻放,不损坏、不破坏;

活动结束时要主动收拾、整理区域等。

02

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订

参与制订规则不但更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提高了幼儿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有助于幼儿遵守与执行相应规则。

例如: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了许多新的操作材料,有些幼儿为了能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与同伴发生了争执,影响了小伙伴间的关系。

为此,教师可组织幼儿们讨论,自己来制订符合愿望而又不会影响伙伴关系的规则,从活动场地、材料使用方法、入区人数等方面入手,制订出区域活动规则。

由于幼儿是规则的制订人,因此他们非常乐意去遵守和维护,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会非常明显。

03

和幼儿共同确定违规的后果

规则是一种良好的规范和秩序,可以让幼儿玩转活动,享受到更多的乐趣。我们应该让幼儿自己承担违规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例如:在玩游戏时,有些幼儿由于过度兴奋,常出现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

针对这个问题,可组织幼儿讨论“如果小朋友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应该怎么办?”

幼儿们一致决定,如果谁在游戏时违规了,那就停止游戏3次。

面对自己定的违规后果,幼儿们违反游戏规则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榜样示范、及时鼓励

在活动中将规则内化于心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幼儿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例如:吃午饭时,教师要求幼儿们吃饭保持安静,不讲话。可教师们在进餐的时候却谈论班上的事情,结果幼儿们也跟着说起来,提醒了几遍都没用。所以,教师需注意同幼儿一起遵守所有的规则,树立榜样,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2

因人而异,及时鼓励

当幼儿遵守规则时,要及时给予鼓励,一个拥抱或口头上的鼓励,都会使幼儿非常愉快,还可以强化幼儿好的行为。同时,幼儿之间差异很大,气质、性格、不同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幼儿的意识、行为都不一样。我们要细致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采取最适合他们的方式。

例如:采用集体评价法,在区域活动中评选最佳区域、操作最认真区、收拾最整齐区等等。通过评选,可以让孩子感受到遵守规则、有序活动取得的成功喜悦,激励幼儿增强自信心、自制力,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也可以采用个别评价法,通过对某一幼儿的好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为其他幼儿学习、模仿提供了榜样;对于个别规则意识特别差的孩子,可以采用个别谈话法帮助他改正缺点,争取进步。

3

将规则渗透于活动中

幼儿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受其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记忆时间比较短,活动前教师的讲解只能给予幼儿直观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把规则渗透于活动中,深化幼儿对规则的认识。

例如:在美工区“颜色变变变”活动中,教师使用形象明了的步骤分解图片,让幼儿独立看图片,按照分解的示意自己开展操作活动(例如:先拿出一个调色盘——选择两种或多种颜料——将少许颜料点在调色盘上——把选好的几种颜料搅在一起——观察图片 找到答案等),引导幼儿有秩序地参与活动。

六类规则全覆盖

实践型妙招用起来

1时间规则:互动钟

“刘老师,不好意思,我们家贝贝今天又起晚了。”

时间概念对幼儿来说非常抽象,什么点该干什么事都是大人来提醒,来园迟到、午休睡不醒等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教师可以制作一面“互动钟”,在上面绘制“准时”和“迟到”两个时间段区域,分别配上相应时间点的活动图画和文字。

每天来园后,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根据自己到园的时间操作钟面,并参照图画完成相应的活动。

这样不仅免去了教师枯燥的语言提醒,将原本被动的行为转换为主动的意愿,还能让幼儿通过比较钟面上的数字,感知时间的先后顺序。

2

管理规则:盥洗管理员

“洗手时不要玩水!”

“上厕所要排好队,一个一个进。”

“衣服扎一半到裤子里怎么行?”

教师凭借反复提醒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往往效果不佳,那是因为幼儿的自控能力弱,对语言指导的度低。

对此,教师可按学号轮流安排幼儿担任“盥洗管理员”,督促其他人的行为。

例如,提醒同伴洗手时节约用水,检查同伴的洗手情况和衣裤整理情况等。

“盥洗管理员”是教师的好帮手,尤其对于一些平时与同伴交往少、管理意识弱的幼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

交往规则:友情转盘

“这个是我先拿到的。”

“刚才它就放在这里,没人玩。”

“我去告诉老师!”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较为突出,与同伴发生矛盾时,由于缺少交往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第一时间想到找教师帮忙。

针对这一现象,建议教师制作一个“友情转盘”,在转盘上划分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提供一个解决矛盾的方法并配图,如“握手言和、去玩另一个游戏、冷静一会儿、石头剪刀布、说‘对不起’、跟伙伴商量”等。

每当与小伙伴之间发生争执时,幼儿可自行转动转盘,根据指针指示的方法处理问题。渐渐地,幼儿不仅能掌握转盘上的方法,还会自己想出许多更好的解决方法。

4

学习规则:一日活动表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什么?”

有的孩子总喜欢围着教师询问每日活动安排,以至于教师需要反复回答说明。

而实际上,很多孩子对参与活动并没有任何准备,在活动过程中经常心不在焉或做小动作。

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课程表”,用标志、图案等表示每天要学的本领。

“嘴巴”代表要学有关说话的本领,如语言活动、歌唱活动;“手”代表操作类活动,如绘画、手工等;

“耳朵”代表用心听,如欣赏音乐、听故事……

此外,可将这张课程表张贴在家园联系栏中,幼儿可根据幼儿园课程表事先做好相应准备,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家长也可根据课程表,帮助幼儿回顾一天的学习内容。

5

生活规则:小组进餐制

“轩轩,胡萝卜不能挑出来!”

“谁吃饭还在说话啊?”

每到午餐时间,教师和保育员都非常忙碌,不仅要准备餐点,还要观察引导幼儿安静进餐。

此时,不妨尝试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进餐规则,即当同组的所有人吃完饭并整理好餐桌后,才能离开进行自由活动。幼儿之间相互监督、提醒,大家一起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再叽叽喳喳、东张西望、发呆走神,吃饭速度明显变快,进餐过程井然有序。

6

游戏规则:活动导读

“老师,这个怎么玩?”

作为一线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一遍遍地讲解游戏规则后,还是会有一些幼儿在活动开始后不停地问“老师,这个怎么玩?”一旦教师未能及时讲解,幼儿就可能放弃游戏或自己随便玩,而如果教师花时间反复答疑,不但自己会精疲力尽,活动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对此,教师们可以借助“活动导读”来为幼儿提供指导。“活动导读”是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游戏规则或玩法攻略,当幼儿不清楚怎么玩时,可以参照上面的说明自觉规范行为,而教师则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幼儿的观察、指导和反思上。

规则意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孩子的行为有点反复也属正常,但老师的要求必须始终如一。不管规则怎么合理,方法怎么巧妙,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所有的一切都是零。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逐步建立与完善规则,并认真贯彻执行,才能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再掀离职潮,请做好幼师“减压阀”

觉得本文不错的话,请在文末右下角【点赞】支持,点亮【在看】,转发【分享】哟,教育路上,我们与您并肩同行。

特别推荐?《指南》下幼儿园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图解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

?叶平枝:《指南》的现实价值与实施过程中的可能误区

?王海英:《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解读及细化

?朱继文:我对《评估指南》品德启蒙的理解和践行

?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附思维导图)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欢迎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