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忐忑!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可以这样问
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时,往往是孩子精神最亢奋、思维最活跃的时刻,所以这时的询问,是“亲子交流” 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孩子一天幼儿园生活的提炼升华。
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关心孩子是否快乐,多用启发式提问给孩子传输“心灵鸡汤”。
01
孩子有没有受到“欺负”,是很多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如果家长总是忍不住的问:
“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
孩子就会奋力回顾这一天谁欺负过他,自己什么时候是不愉快的,就等于唤醒孩子去注意不好的事情。
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孩子每天都会像完成作业一样向家长叙述这一天里的不愉快经历。
它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孩子每天到班里去注意和寻找那些可能会“欺负”自己的人,孩子恐惧和害怕的目光,就会激起别的孩子产生要打他的想法,形成了所谓的吸引力法则。
一旦造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孩子真的就会成为一名“受害者”,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仅不愿意再去幼儿园,甚至可能出现社交恐惧、行为退缩等后果,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深远的负面后果。
02
儿童之所以被成为儿童,是因为他们不成熟,不成熟会带来很多我们成人不可理解的行为。
我们可能将这些行为看成问题,如儿童的交往,当一方语言成熟度不够表达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跟别人的冲突时,他们就会采取最原始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打或者推。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即使孩子真的“打架”了,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认知他人、认识自己行为后果的机会!这是孩子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当这种自然现象发生的时候,家长的态度很关键!
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注意唤醒孩子去发现对成长有正面意义的事情,避免孩子去注意对成长没有价值的事情。
03
不同的问话方式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引导着孩子一生的价值取向。
第一组
你今天学什么了?
今天老师布置作业了吗?
你今天快乐吗?
你有什么作品吗?
当我们比较孩子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时,孩子也会更加看重自己的生活过程、物质环境,学习成果等,这无可厚非,但是可能会让孩子忽视了自己内心情绪情感的变化、兴趣的建立等。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绪情感、兴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与伙伴交往上。更容易让孩子有倾谈的欲望,有表达的意愿,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作为有所感触,并且会对明天的幼儿园生活产生向往和期待。
“你今天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你听见、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事?”
“你的好朋友是谁?”
在孩子离园思维最活跃、最兴奋的阶段,家长可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给孩子的表达、情感抒发创造良好的机会。
?《指南》下幼儿园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图解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
?叶平枝:《指南》的现实价值与实施过程中的可能误区
?王海英:《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解读及细化
?朱继文:我对《评估指南》品德启蒙的理解和践行
?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附思维导图)
感谢您的,欢迎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