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综合 > 大班教育 > 正文

家园共育 | “肺炎支原体”究竟是啥?孩子如何预防,学校如何应对?

家园共育 | “肺炎支原体”究竟是啥?孩子如何预防,学校如何应对?近日,全国多地医院出现较多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以儿童为主。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提醒:青霉素和头孢对肺炎支原体完全无效,市民如果出现发热伴有剧烈咳嗽,应及时就

家园共育 | “肺炎支原体”究竟是啥?孩子如何预防,学校如何应对?

家园共育 | “肺炎支原体”究竟是啥?孩子如何预防,学校如何应对?

近日,全国多地医院出现较多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以儿童为主。

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提醒:青霉素和头孢对肺炎支原体完全无效,市民如果出现发热伴有剧烈咳嗽,应及时就诊,尽快查明病因、规范治疗,切忌自行盲目用药。

它是什么?

多大的孩子容易得?

又该如何治疗?

专家就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读

↓↓↓

为什么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变多了?四川卫健委解答

↓↓↓

01

什么是支原体肺炎?

今年的支原体肺炎有何特点?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约3至7年会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医院外获得的肺炎,也包括入院后48小时内肺内出现的炎症病灶。)

专家介绍,支原体是一种微生物,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它导致的肺炎与新冠病毒的致病方式完全不同。引起肺炎的病原体一般都有季节发病的情况,支原体肺炎近两年,尤其今年在我国一些区域流行,有少数家庭或班级出现聚集发病情况,但它不属于传染病,不会像新冠那样传染。

专家介绍,今年和往年相比,我国的支原体肺炎出现低龄化的特点,一些3岁以下的儿童也有发病,出现相关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02

肺炎支原体如何传播?

有何症状?

支原体感染主要经过直接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

支原体感染的患儿症状与大多数呼吸道疾病相似,以发热、咳嗽等为主要症状,一般咳嗽比较剧烈,退烧后,咳嗽还可能继续1到2周。

专家表示,今年是支原体的流行季节,孩子发烧或出现咳嗽,尤其是剧烈的干咳,感染支原体的可能性大。

专家特别提醒低龄儿童的家长们,出现支原体肺炎感染时,孩子发烧可能并不严重,但是出现喘息或呼吸困难,或在锁骨位置出现凹陷,“也就是孩子在吸气时锁骨有个坑或者鼻子吸气时出现鼻塞,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03

支原体肺炎如何治疗?

日常怎样预防?

专家介绍,今年我国已制定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相关诊疗指南,在治疗上,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无效,需要对症用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目前为支原体肺炎的首选治疗药物。

一旦出现发热伴有剧烈咳嗽,应及时就诊,尽快查明病因,规范治疗,切忌自行盲目用药。

在日常防护上,要注意减少聚集、保持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果学校出现聚集性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情况该如何应对?怎样预防学生在学校感染肺炎支原体?↓↓↓

如果学校出现聚集性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情况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及时报告

对于满足集中发热疫情等聚集性疫情标准的情况,严格按照有关报告标准及时进行报告。

二、配合调查和处置

协助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及时采取措施。

三、病例管理

对于出现发热等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病例的学生、幼儿,不带病上学。

四、加强监测

强化该校所有师生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制度。

五、注意保持环境和个人卫生

教室开窗通风,每日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督促学生落实个人卫生措施。

六、强化消毒

在专业部门指导下,采取日常消毒和终末消毒相结合的消毒措施。

七、减少或停止组织集体活动

减少和避免与发病学生、员工接触。

八、健康教育

采用宣传画、板报、折页和告知信等形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如何预防学生在学校感染肺炎支原体

1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登记和报告等制度,对于聚集性疫情,严格按照有关报告标准及时进行报告。

2发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的学生,第一时间为该学生佩戴口罩,将其送至卫生室排查,通知家长带其就医或居家休息,期间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进入公共场所。

3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日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坚持手卫生

在下列情形下,建议做好手卫生:在接触眼鼻口前、进食及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电梯扶手、按钮、公共场所门把手等公共物品后、接触动物排泄物和其他污染物后。

※遵守“呼吸礼仪”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如来不及取纸巾或手绢,可采用“袖口遮挡法” 。

※科学佩戴口罩

在下列情形下,建议佩戴口罩:本人或同住人员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需与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同处一个房间或近距离接触时;进入医院、诊所和其他环境密闭场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