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 ●Good book recommendation
● ○ ●
作者:罗娜?雷纳
罗娜?雷纳(Rona Renner,RN),1966年毕业于布鲁克林学院的护士学校,从此献身于帮助家庭解决麻烦、减少痛苦。她的主要经历包括:在纽约和加利福尼亚的多个医院工作,参与多个精神健康项目;在非洲的扎伊尔(今天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训练妇女们预备分娩;在印度的普纳帮助开始一个学习障碍项目;在南加利福尼亚的凯撒医疗机构提供父母教育和儿童多动症与气质咨询。雷纳是“童年时代的事情”(Childhood Matters)和“Nuestros Ni?os”父母热线的创始人,她主持“童年时代的事情”广播秀有十年之久。她自己有一群最棒的教师,他们是他的四个孩子,两个孙子,还有她的丈夫米克。她住在加利福尼亚的伯克利。更多信息请访问nurserona.com。
《不吼不叫》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亲子育儿方面的知识,而且聚焦在父母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态度方面。全书用了大约五分之二的篇幅给我们介绍了吼叫的危害,另外五分之二给我们讲了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剩下的篇幅讲的是怎么样应对特殊情况。这本书配有大量的真实案例,让作者的观点很有说服力。
家长们应该及早意识到吼叫这种传统管教方式的危害。吼叫虽然短期来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管教方式,但是孩子如果经常被吼叫的话,可能会在社会关系、对世界的感受、情商等方面受到影响,所以家长们应该学会停止用吼叫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本书还介绍了做到不吼不叫的几种方法,如“ABCDE 法则”“4C 法则”等等。
前言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重新开始永远都不晚
第1章 “是我在大吼大叫吗?”
——学会了解自己
吼叫可曾有用?
感受吼叫对孩子的影响
但是我想现在就减少吼叫!
——理解促发吼叫的日常因素
当吼叫变成习惯
你的孩子看到了什么?
第3章 “为什么是我在吼叫?”
——看到更深层的原因
迁怒于人:我到底是在朝谁发火?
发现藏在愤怒之下的感受
羞愧
——让你的养育方式适应孩子的天性
发现和接纳个体差异
由气质引发的较量
第5章 “吼叫这么容易就出口……我真能停下来吗?”
——观察和收集数据,为成功做准备
追踪风暴,找到它因何而起
第6章 “除了吼叫,我还能做什么?”
——逐步调整,慢慢改善
如何练习A-B-C-D-E法则
要理智也要尊重
——保持平静,休整,规划路线
积极主动减少吼叫
第三部分 特殊情况
——处理家里其他人吼叫的情况
“爷爷朝我的孩子吼叫”
“我伴侣的吼叫像是虐待”
寻求帮助
第9章 “生活有那么多难题,我怎么能做到停止吼叫?”
——解决困境、混乱与差异
单亲家庭的挑战
养育有残疾、发育迟缓的孩子或者特殊儿童
情绪失调和精神疾病
后记 世界和平始于家庭
附录1 冥想
附录3 原书参考文献
导读在我们一般观念里,父母和长辈在家庭里的地位都很高,所以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家长们往往都是一副权威、严厉的模样。在传统的管教方法里,打骂都不算少见,更别说吼叫孩子了。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逐渐意识到,棍棒教育应该被历史淘汰,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孩子一不听话就大吼大叫,他们觉得,吼叫也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恰恰相反。研究表明,吼叫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其实一点也不小。
本书作者罗娜·雷纳,是美国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她有着超过50年的家庭育儿工作经验。《不吼不叫》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亲子育儿方面的知识,而且聚焦在父母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态度方面。全书用了大约五分之二的篇幅给我们介绍了吼叫的危害,另外五分之二给我们讲了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剩下的篇幅讲的是怎么样应对特殊情况。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可能很多人根本不了解吼叫的危害,也不知道吼叫是一种应该被淘汰的管教方式。这本书配有大量的真实案例,让作者的观点很有说服力。
第一部分吼叫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同时也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要想做到不吼不叫,第一步需要知道什么是吼叫。举个典型例子:当父母吼叫的时候,不管声音是大是小,他们一般都充满了怒气,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控制情绪。这时候如果他们注意一下自己的状态,就不难发现自己内心的紧张感会加强,呼吸也会变得粗重,心跳开始加快,还会感到身体发热,思维变得不再清晰等等。这就是在吼叫了。总而言之,父母的吼叫主要是想表达自己的愤怒,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们敢不听话,就会有严重的后果。相反地,如果你用另一种语气和孩子沟通,用书里的话来说,就是“慎重坚定地说话”,这是让孩子听话的重要法宝。
这两种说话方式有什么差别呢?比如,某天上学之前女孩在玩玩具,就是不想穿好衣服去学校。那她的父亲可以用坚定的语气对她说:“该穿好衣服上学去了,我知道你喜欢玩,但是现在没时间了。如果你上学迟到,那周末我们就不去公园了。”在这种对话里,语气和态度是关键。
同样的话,父亲当然可以用尖利的嗓音和威胁的语气吼出来,作者说,如果父亲是为了指责孩子,那就很容易愤怒地吼叫;而如果他是为了帮助孩子安排好早上的事情,那保持平静就非常重要了。可以想象,如果父亲上去就吼叫,孩子很可能会被吓到或者情绪反弹,这样她就更不会听话了。就算听话,她的心情也会变差或者感觉很委屈。
听完这个例子,你觉得是不是深有同感?其实大多数时候,吼叫不能解决问题。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拒绝吼叫,因为在特殊情况下,吼叫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危险、有可能导致孩子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比如,有辆汽车正在开过来,而孩子没看到车,那父母就很有必要大吼一声,让孩子及时停下脚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父母的吼叫不是为了责怪孩子,而是为了阻止孩子受到伤害而做出的反应。如果在吼叫之后,父母因为责怪孩子又吼了几声,那后面的这种吼叫就很没有必要了。
那吼叫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呢?大多数专业人士都认为,吼叫会影响到孩子对自我和世界的积极感受,会让他们觉得所有东西都很负面,也会影响他们和父母、他们和其他人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默娜·舒尔认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比如更习惯用激烈的冲突来解决问题。这些孩子也很难学习到积极的社交方式,比如和他人合作和同理心。另一份研究也表明,家庭中积累的愤怒情绪,对孩子整个青春期都有影响。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短期的杀伤力,而且也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总而言之,你别看吼叫既不是打也不是骂,其实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吼叫是一种普遍现象,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明白了吼叫的危害,我们就有了改掉这个坏习惯的动力,不过要想真正做到不吼叫,我们还是先要知道吼叫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去纠正自己的行为。所以,接下来我来为你说说家长对孩子的吼叫,是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部分本书的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也曾对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过。为了改变这种行为,她当时读了一本很受欢迎的育儿书,还按书里的方法控制自己的吼叫,不过最后她发现这么做根本没用。因为虽然书里教了方法,但是如果自己不知道吼叫产生的原因,那所有试图停止吼叫的努力都会白费,所以了解吼叫的原因才应该是做到不吼不叫的第一步。
在这里,作者把那些每次引起吼叫的原因统称为“触发器”。吼叫的触发器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外部触发器和内部触发器。外部触发器说的是那些来自你自身之外的,能引起你吼叫的暗示或者指令。比如孩子不听话,一直打打闹闹,或者是弄出太多噪音、任性发脾气等等,还有可能是和孩子无关的原因,比如夫妻矛盾、公司琐事等等。
这些都可能是一颗火星,引爆你的怒气,让你冲孩子吼叫。而内部触发器说的是,自己内心不断升级的负面想法和情绪,比如你感觉到的焦虑、害怕、失望或者生气的感觉。一个外部触发器可能会成为你愤怒吼叫的导火索,但是之后就是你的想法,也就是内部触发器在为怒火提供燃料。
举个例子,一位母亲回家看到丈夫把衣服全扔在地上,她立马一肚子气,心里想,“真是懒死了,说了多少次不要乱扔衣服,竟然还这样,不干家务活还成天给我添乱”。当她持续对自己说这种消极负面的话时,情绪就会不断升级,变得更加负面。这时候,只要一看到丈夫她就会爆发,大吼丈夫是个懒鬼。这时如果不巧孩子就在旁边,那孩子就可能成为打击目标,被大吼大叫。在这里,乱丢的衣服就是外部触发器,母亲自己心里不断升级的消极想法是内部触发器,在这两种触发器的共同作用下,吼叫最后就倾泻在了孩子的身上。你可以想想,自己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历。对于一些人来说,内心的负面情感和经常出现的情绪触发器,很可能让吼叫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脱口而出的行为。
这样一来,当家长想要孩子们听他说话时,就会很自然地大声吼叫。而且一般当声调足够高的时候,孩子就会因为害怕而听话,这种反应更鼓励了家长继续大声吼叫。所以最后家长们就会发现,吼叫很可能会成为他们管教孩子的默认方式,同时孩子也就有了一个充满恐惧的童年。
除了每次引起吼叫的触发器以外,作者还指出了几个可能引起吼叫的更深层原因。比如孤立无援、睡眠不足、没有自己的时间,还有较差的健康状况等等。这些都会让家长们变得特别烦躁,孩子们也就更容易成为出气筒。所以家长们也应该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这是照顾好孩子的前提条件。
除了生活问题外,吼叫可能也有历史背景。比如吼叫可能就是有些家庭的传统,爷爷吼爸爸,爸爸吼儿子。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通过观察父母来认识这个世界。如果父母经常吼叫,那你很可能会自然地朝你自己的孩子发脾气。就算想努力改正这一点,但下意识里还是很难摆脱童年的影响。父母在孩子心里的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就算父母对自己发脾气,孩子们还是会以父母为榜样。这样一来,吼叫就有可能这样代代相传下去了。家长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有的话,一定要下决心改正。
最后,作者还提出一种吼叫的原因,那就是父母和孩子间气质的问题。在经典育儿书籍《你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气质是一个人的做事风格。它不是指你做了什么事,也不是指做事的动机,而是指做事的方式。家长和孩子的不同气质,会一直影响着和孩子的日常生活。
本书作者在做产科护士的时候就曾发现,有的新生儿哭声轻柔很容易安抚,而有的却紧握小拳头扭来扭去哭声特别大。这就表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天生就带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而且,一个人的气质其实很难改变,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当我们想让别人符合我们的期待时,这个期待很可能会很高很不切实际,而一旦对方达不到期待,我们就会感到失望。所以当父母知道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之后,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相应地调整期望,不要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有的小女孩可能天生活泼好动,如果家长非逼她做一个乖乖女,那只会白白增加烦恼,让家长和孩子都不开心,这样的话,吼叫也就很难避免了。
让我们总结一下吼叫的各种原因。直接原因是触发器,外部触发器是指那些来自外部的,能引起吼叫的暗示或者指令。内部触发器说的是你内心不断升级的负面情绪。除了触发器之外,还有很多引起吼叫的深层原因,包括个人不好的生活状态和身体状况等,而家庭的影响可能会让吼叫一代代地传承。最后,父母和孩子的气质也是导致吼叫的原因,家长们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气质,调整自己的期望,这样才能把吼叫降到最低。
这些就是第二个重点内容,家长对孩子的吼叫,是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明白了吼叫产生的原因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开始学习如何控制吼叫了。好的方法能事半功倍,下面我就给你讲讲,作者用自己五十多年育儿经验总结出的,让自己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则,管教孩子的 4C 法则,以及应对其他人吼叫孩子的策略。
第三部分让自己的内心平静,是用爱与尊重和孩子沟通的核心。家长们请记住,孩子不是敌人,他们需要、安抚、规范、引导和温柔的抚摸。如果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和他站在一起的,而且愿意为他着想,他就更容易配合父母的要求和教导。虽然对有些父母来说,吼叫的习惯是很难彻底改掉的,但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提出了很容易实施的两个育儿法则,名字很好记: ABCDE ,和 4C 。我们先来看看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则。
下决心不再吼叫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难,尤其是当父母们被激怒时,忍住怒火不吼叫需要很大的克制力。作者提出,如果感觉被孩子激怒,家长们可以尝试以下5个步骤。
第一步 Ask ,也就是自问。要问问自己感觉如何,负面想法是什么,能不能自己改变这些负面的想法和情绪。第二步 Breath ,也就是呼吸。在问自己那些问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呼吸。从腹部开始,有意识地做3到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同时感知自己的身体,想象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氧气。第三步 Calm yourself ,也就是平静自我。用呼吸来平静自己的内心,用积极的想法代替自己消极负面的想法,让自己变得平静后再和孩子沟通。第四步 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也就是确定孩子的需要。父母要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反思一下对孩子是不是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想想孩子需要什么,是一个拥抱还是鼓励,再想想他的行为能告诉自己什么。第五步 Empathize ,也就是同理心。这要求父母换位思考,去尽量感受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感受。
回顾一下,整个过程就是 Ask 自问, Breath 呼吸, Calm yourself 平静自我, 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确定孩子的需要, 和 Empathize 同理心。这个停止吼叫的法则用 ABCDE 来排序,是为了方便记忆,但父母们也不用每次都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来做。不用期望一次就能记住所有步骤,但只要开始尝试,在练习的过程中,后面的环节就自然而然地会发展出来。
为了方便理解这个法则,我举个例子。有一位单身母亲,每周末都会把5岁的女儿接过来一起住,女儿喜欢在周末的早晨看电视,而这位母亲早上一般都会多睡一会儿。有一次不知为什么,女儿一大早就哇哇大哭,哭声把母亲吵醒了。母亲很生气,放到一般时候,这位母亲可能就开始吼叫了。不过这次她想起来,可以试试 ABCDE 法则。
她先注意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她感觉到了愤怒和紧张,女儿的哭泣是她的外部触发器。不过她没有发火,而是做了几次缓慢的呼吸,然后给了自己一小段时间让自己平静下来。随后,她想了想女儿的需求,确定女儿需要安慰,因为女儿只有周末才和自己一起住,可能是有哪些地方不适应,所以才哭了起来。最后,换位思考让母亲理解了女儿的想法和感受,她给了女儿一个很长的拥抱,又说了很多安慰的话。得到了妈妈的安慰,女儿慢慢地就不哭了,这个早上也就没有被吼叫摧毁。
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则能帮你后退一步,头脑清楚地看待问题,但其实ABCDE 法则更像是一种临时的行为规范。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规范他们的行为,从根本上减少他们因为行为不当而让你发怒的可能,家长还需要做得更多,比如可以学习管教孩子的4C法则。
这里的 4C 指的是4个以尊重为基础的要素,分别是 Communication 沟通,Choices 选择, Consequences 结果,和 Connection 连接。如果家长们能做到这几点,那孩子们就更容易学会怎样做出正确的事,并在出错时承担后果。这样一来,吼叫也就没有必要了。
4C里面的第一个, Communication 沟通。说的是家长需要和孩子有足够的沟通,让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家长的描述要尽量清楚具体。比如“不要玩沙子”就比“要听话”这个要求更具体,孩子更容易明白到底该怎么做。
4C的第二个, Choices 选择。如果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力,那他就没有理由去跺脚和哭闹,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选择,能减少吼叫和争执。比如,孩子本来不愿意好好吃饭,这时候如果你问他,今天晚上想吃面条还是米饭,那孩子很有可能就会给出一个答案,因为他会感觉自己有了选择的权力,这样总比他拒绝吃饭好得多。
4C的第三个, Consequences 结果。说的是家长需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做错了事情,会有什么后果。孩子们必须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家庭的规则才能建立起来。如果不用为自己的错误负责,那孩子干嘛还要那么听话?
4C的最后一个,Connection 连接。这说的是家长必须要和孩子保持连接。不管工作有多忙,父母们都必须固定抽出一对一的时间,专门陪陪孩子,和孩子交流。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他被重视,相信自己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那他就更愿意好好听话,做个乖孩子。
做到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则和管教的4C法则,家长们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和孩子的行为。当家长能平静地面对孩子的错误,而且孩子能很好地遵守行为规则,那家长自然就没有了吼叫的理由。但是最后还是需要注意一个事儿,那就是家长们有责任,保证孩子不会受到其他人的吼叫。
如果家长发现,照顾孩子的其他家人有吼叫的行为,家长就应该和这些人坦诚地交流,告诉他们吼叫的危害。不过要记住,在说这些事儿的时候,不要去责怪对方,因为大家可能都很爱孩子,只是方法理念不太一样而已。如果吼叫的人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想办法避免老人的吼叫,或者安排时间和老人进行单独的交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不要对孩子吼叫,争取让他们认同不要吼叫的观点。其实和长辈们谈论管教方法不算容易,所以这就更需要家长们坚持自己的看法,坦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且除了涉及安全的问题,最好等到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再单独和其他家人交流。
说了这么多关于如何做到不吼叫的法则,那有的人可能会问了,如果家长一时没控制住,还是冲孩子叫了,那该怎么办呢?这个作者在书里也提出了补救的方法,那就是真诚的道歉。可能有些家长不太情愿,因为他们担心,这会让自己丧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其实事实恰恰相反,作者觉得,因为道歉需要力量和诚实,所以孩子一般会因为道歉而更加珍视和尊重家长,而且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当家长说道歉时,其实也是在教孩子如何道歉。
那应该怎么道歉呢?作者说,一个真诚的道歉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要有后悔的感情。你想想,如果道歉者自己都不对自己做过的事感到后悔,那怎么能指望他的道歉是真诚的呢?而且,家长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比如家长在说完“我真的很抱歉”之后,又加了一句“我吼你只是因为你不听话”,那这样的道歉就是不真诚的,把自己吼叫的责任推到孩子身上,怎么听都像是一种指责而不是道歉。最后,真诚的道歉还需要补救措施,这样家长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会努力不再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家长可以说,“为了补偿,周末我带你去公园玩”,这样孩子才能看到道歉的决心。如果每次吼叫之后都只是一句对不起,然后一天道歉很多次,那这样的道歉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通过本书的引导,孩子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收益:
首先,我们说到了吼叫是一种普遍现象,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大多数家长都曾经对孩子吼叫过,但是这看似平常的吼叫,很可能对孩子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父母们有必要停止吼叫,用更尊重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其次,家长对孩子的吼叫,是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外部触发器,比如孩子不听话的行为,也包括内部触发器,比如自己的负面情绪。吼叫还和一些深层原因脱不开关系,比如家长的生活情况、健康情况和家庭传统。不能忽略的是,家长和孩子气质的协调与否,也是吼叫产生的原因之一。
最后,我们说到了让自己不吼不叫的ABCDE法则、管教孩子的 4C 法则,以及应对其他人吼叫孩子的策略。自问、呼吸、平静自我、确定孩子的需要和同理心,是家长控制自己吼叫的 ABCDE 法则。沟通、选择、结果和连接,是平时管教孩子,让孩子有更好日常表现的 4C 法则。两个法则搭配,可以把吼叫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面对其他家人的吼叫,家长们也有必要通过沟通让他们明白吼叫的危害,也让孩子免受吼叫的伤害。如果不小心冲孩子叫了,就要掌握真诚道歉的方法:带着后悔的心情,勇敢承担后果,给孩子提出合适的补救措施。
叨叨:
你对这本书有什么独到见解,欢迎留言~(别忘记将文章分享出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