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杜涛田进在北京报道,改革开放以来,第九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大致每五年进行一次机构改革的惯例仍在继续。
2023年3月7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审议。
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中央国家机关裁员和金融六项改革,共提出13项改革内容。
从1982年到2018年,中国政府一共经历了8次机构改革。
分别发生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
党校教授汪玉凯表示,这八次改革,有的力量大,有的力量小,每次改革都聚焦于当时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此期间,伴随着政府职能的持续转变。
汪玉凯说。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26个组成部委本身没有动起来,重点是解决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这是改革的核心意义。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可以说是力所能及的改革,但主要是为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裁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方面,受经济下行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如何进一步精进简政,克服政府自身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也是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
”
如何看待本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内在逻辑? 六项有关金融领域的机构改革反映了什么现实问题? 减少中央国家机关的人员编制会产生什么影响? 与2018年大部制改革相比,本轮机构改革有何不同? 关于这些问题,
经济观察报对汪玉凯进行了专访。
汪玉凯曾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长期致力于公共管理、中国政府改革等方面的研究。
经济观察报:与2018年大部制改革相比,这项改革总体呈现出哪些特点?
汪玉凯:与2018年相比,这个改革确实有很大的差距。
2018年机构改革中,多个部门被撤销或合并重组,同时成立了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多个大委员会。
但这次,26个组成部委本身没有动起来,重点是解决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这是改革的核心重要性。
比如重组科技部,实际上是希望科技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等方面,把产业科技方面的业务剥离给了相关部委。
以农业为例,组织制定科技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把指导农村科技进步的职责纳入农业农村。
比如,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品牌还在,职能完全赋予农业农村。
从总体上看,要把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能关系、优化职能作为这项改革的核心重要性。
经济观察报:这个机构改革的具体内容有哪些亮点?
汪玉凯:首先,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掐脖子”技术,必须通过科技部组织解决一些重大的科技攻关问题。 这样才能降低科技“掐脖”的影响。 这是明确的问题导向。
其次,针对数字化转型,建立了国家数据局,包括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社会管理等领域。
国家数据局隶属国家发改委,但解决了各省大数据局的分散管理状态。
2018年各省机构改革时,都按照数字化转型建立了大数据局,但中央层面没有一个统一机构。
此前,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发改委都在这方面有一些政策制定权,成立国家数据局后,将相关领域的管理职能集中于此,统一制定了大数据战略规划、国家数据共享平台等。
应该说这是顺应数字化变革趋势的重要措施。
经济观察报:此次机构改革方案共有13项内容,其中6项关于金融改革,这反映了什么现实问题?
汪玉凯:金融体制改革,可以说是最有力的改革,但主要是为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灰色犀牛事件。
因此,如何理顺监管体系,加强对主要金融机构的监管,是此次金融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
我将其归纳为“多管齐下”,至少从三个层面加强了对金融的监管。
一是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两个事业单位升格为行政机关,并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规格相同。
二是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以外的金融业的监督管理。
为此,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也进行了改革,监管统一得比较集中,上下监管形成合力。
三是给中国人民银行带来了比较大的变革,调整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地区分行体制,取消了所有县一级分行和地区分行,在各省设立了省级分行。 改革力度仍然非常大。
多管齐下推进加强金融监管,集中统筹强调中央权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这些改革措施的导向非常清晰,也是当前国内国外环境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课题。
经济观察报:削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备受关注,这是出于什么目的? 对公务员系统有什么影响?
汪玉凯:这是本轮机构改革的看点。
目前国家财政压力比较大,前期供养人员比较多,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声音。
再加上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内外环境变化比较大,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进一步精进简政,克服政府自身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也是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一律削减5%,就是把主要国家机关编制用于一些重点领域、重点需要,这是内部结构的优化。
减少5%的编制,可以减少行政人员进一步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
在对公务员体系的影响方面,一些事业单位变成行政机关,将来一些行政机关也变成事业单位,编制有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医务人员、大学教授等人将来就有可能把事业编制拱手相让
这些都会对公务员体系产生一些影响。
经济观察报:自改革开放以来,过往八次机构改革主要围绕了哪些内容?
汪玉凯:过去八次机构改革都不尽相同。
从大方向来划分,80年代到90年代的机构改革即前几次改革,应该说主要还是围绕如何构建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框架。
当时政府机构设置的一些运行模式、指导思想,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上建立起来的。
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步选择市场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它的运转模式对政府机构的要求完全不一样。
因此对石油部、化工部等部门进行了撤销或调整。
进入21世纪,头两次机构改革,更多强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构建让人民满意的政府,因此对政府也进行一些重组。
当时发达国家都搞大部制管理,所以我们也实施了大部制管理。
把原来的多个部委进行整合,这和过去有很大差别。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包括2018年机构改革和这次机构改革,整体目标指向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了我们的大目标,而政府治理本身处在国家治理的前台,因此政府治理能否实现现代化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政府治理要现代化,就要从横向部门设置、纵向行政层级优化以及整体内部运转上做文章,
也就是这次机构改革方案强调的4句话——在机构设置上更加科学、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还有一个大变化是,此次机构改革是在数字化背景下进行的改革,要建数字政府,这和80年代、90年代完全不一样。
如果不在职能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方面调整,数字政府很多目标实现不了,为此必须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政府治理管理中的作用,所以这次机构改革更好地适应数字化趋势、更好地构建数字政府。
以上是三个阶段机构改革的一些差异。
简单来说,经过这么多轮改革,我们的政府先由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整体上转向了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然后逐步走向现代化治理政府。
在物理形态的政府之外,出现了4个虚拟政府形态——整体政府、开放政府、协同政府、智能政府。
细数一些成就,90%以上的政务服务实现网上可办,户籍证明、社保转接等200多项群众经常办理事项实现跨省通办,这些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根本上颠覆了过去传统政府提供服务和管理的手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