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新生入园是幼儿园一项重要的工作。当孩子踏入幼儿园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会让他们产生不安,幼儿对父母或照看者有着强烈的依恋感,与父母或照看者分离会使他们产生“分离焦虑”,出现情绪波动,哭闹不安,乱发脾气,或者闷闷不乐,不愿与老师、小朋友交往等现象,个别幼儿甚至几个月下来,情绪都难以稳定。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帮助幼儿缓解适应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跟随型:有的幼儿来到幼儿园就喜欢跟着第一个接他的老师,很类似于心理学中的印刻现象。这其实是一种依恋转移,但如果这个老师不在,她就会哭闹,情绪激动。
茫然型:这种类型的幼儿常常表现出一脸茫然,不知道玩什么看什么,不爱讲话,坐着不动,接着会突然哭两声,然后又这边看看那边瞧瞧。
暴躁型:这一类型的幼儿表现特征是哭声尖锐、连哭带打,非常激烈,拉开门向外跑,或者跺脚、打滚、甚至摔打东西。这样的幼儿一般个性比较强,在家里呆的时间比较多,或者平常只有少数人照顾她,比如全是妈妈或者奶奶一人带大的,接触外界比较少。
沉默型:这一类型的幼儿很沉默,不哭不闹,有些老师就以为她适应好,其实这是另一种适应困难的特征。她不参加任何活动,总是徘徊在集体之外。
粘人型:这一类型的幼儿多为女孩,特别喜欢缠人。
嘟哝型:这一类型的幼儿不一定哭,但是嘴巴里却嘟哝个不停,重复最多的语言是“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啊,快来了吧。”这类幼儿期待着早点见到父母,但又不确定父母什么时候会来接他。
面对跟随型、粘人型、茫然型的幼儿,幼师们需要多观察孩子的心里活动,如允许她跟着自己、陪着她,慢慢过渡到,你坐这儿等一会,我坐在不远处陪着你,再到教师借故暂时离开。或者转移注意力,老师要不断给他新的刺激,让他不断有事情可做。比如让他去看看书、玩玩玩具、整理积木,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孩子总是嘟哝“妈妈什么时候来啊”一定要明确告诉他:“妈妈一定会来接”“妈妈下班就会来的。”同时多一些身体接触,能带给孩子安全感。
暴躁型,换个角度说,哭闹也是宣泄内心紧张情绪的方法,等哭闹程度弱下来,教师再进行交流,不用直接教育幼儿说“哭不是好孩子”,可直接带幼儿去玩玩具、看看书。当所有的语言和动作都无济于事时,教师要让他自己发泄和冷静,教师的过度和家长过度满足,只会让幼儿把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砝码。
沉默型,对于这样的孩子,就要多引导,旁敲侧击,带动他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01关门关窗
通常情况下,在幼儿入园的第一天,老师接到孩子后,会将教师的门窗都关上,甚至有些老师还会把窗帘拉上。这是因为孩子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老师担心孩子走丢。
但是,不知道老师有没有发现,当教室的门被关上时,孩子的哭声会特别大。在三四岁的幼儿看来,关上门,就意味着爸妈进不来了,自己“被关起来了”、“很可怕”。
?老师不要把活动室的门都关起来,可留一小扇门开着,让配班老师多留意这扇门,防止孩子溜走。
?幼儿园的大门一定要关好,各班级教师密切配合,注意观察园内孩子情况。这样,孩子生活的小空间开放,大空间封闭,既不给幼儿造成压迫感,又不会造成安全隐患。
?可以让孩子带一件喜爱的玩具来幼儿园。对于在陌生环境中的孩子来说,一件熟悉的物品可成为他们依恋的对象,缓解分离焦虑。
02忽视孩子
俗话说的好,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老师的目光往往是集中在哭闹的孩子身上的,那些不哭不闹不惹事的孩子,基本上很难得到,而这些孩子因为无所事事,或得不到老师的,反而会在今后的入园中哭闹起来。
?老师们在照顾孩子的时候要分工合作,既有人照顾哭闹的孩子,又要有人不哭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活动。
?准备足够的玩具和材料,给不哭闹的孩子玩耍操作,让他们有事情做。面对哭闹的孩子,老师可以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活动,或孩子感兴趣的游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老师还可以引导不哭的孩子主动和哭闹的孩子进行简单的游戏,让他们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
03恐吓孩子
面对哭闹的孩子,有的老师可能会“放狠话”,比如“再哭!你爸妈就不来接你了!”“再哭就把你一个人关到屋子里去!”这样做或许当时管用,但时间一久也就没用了,还有可能让孩子不想来幼儿园,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恐惧老师,增加双方的不信任感。
?孩子哭闹时,老师可以对孩子进行安抚,比如抱抱他、摸摸小脑袋、拉拉小手等,随着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他的紧张恐惧心理也会消失。
?哭,是会传染的。在幼儿园,只要有孩子哭了,那就不会是一个,常常是这方哭罢那方登场。对此,老师可以暂时将哭闹严重的孩子带离活动室,不过注意要有专门的老师对其进行看护安抚。
?很多孩子哭闹是因为遇到了困难,比如穿衣服、如厕等生活自理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留心观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孩子度过难关了。
04强立规矩
才到幼儿园的孩子,还没有什么规则意识,有些老师就很着急,希望可以尽快建立常规,上来就给孩子立规矩,孩子们还没有适应新环境,就要接受新规矩,很容易加重分离焦虑感。
?孩子还小,要给他们适应的时间,老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谈话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树立常规意识。
?孩子不爱吃饭,可以让他少吃一点,下午多准备一些点心,让孩子吃。可以让不爱午睡的孩子坐在床边听故事,等他疲倦了,再要求他躺下睡觉。
?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比如孩子爱玩儿什么游戏,喜欢和谁做朋友,老师可以尽量让他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并在行动中给予配合,不用有太多的干涉。
感谢您的,欢迎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