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联合教研的扎实推进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小学 司涛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科学的幼小衔接要求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合作、双向衔接,但现实中却多以幼儿园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为主,小学相对被动,对幼小衔接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自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来,淄博市淄川区着力实施“行政+教研”齐步走策略,构建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工作机制,发挥小学和幼儿园的主人翁作用,变“单相思”为“两相和”,实现了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有效衔接。
01
构建幼小衔接网络
区教体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区幼小衔接工作的通知》,根据地理位置制定了全区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结对安排表,以“N+1”幼小衔接模式,即N所幼儿园对应一所小学,把全区所有幼儿园和小学纳入幼小衔接网络,实现幼小衔接全覆盖。“N+1”模式的建立,让小学倍感压力也倍增动力,主动撑起了本片区幼小衔接的半壁江山。同时,N所幼儿园形成共同体,与对应的小学联合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有效避免了小学在衔接过程中的简单应对和工作重复。如每年6月,为配合各幼儿园做好参观小学的工作,小学提前确定一至两周为入学参观周,并和对口幼儿园协商具体参观时间,根据不同幼儿园的侧重点确定相应的活动方案,合并同类项以减少过多参观对小学正常工作的影响。
同时,区教体局组建了由学前教研员、骨干园长、小学各科教研员、骨干校长组成的幼小衔接中心教研组,下设由片区内幼儿园园长、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组成的片区教研组,在全区构建起幼小衔接联合教研网络。中心教研组制定联合教研机制,以片区为主体,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片区教研组制定协同合作工作机制,以幼儿园和小学为主体,定期开展片区教研活动。
02
催生联合教研内驱力
联合教研初期,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经常发生激烈争辩,都坚持自己学段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正确的,认为对方需要做出改变。幼儿园教师认为,小学一年级的教育教学方式探究性、体验性不足,阻遏了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小学教师对儿童的要求过于严苛,其所期待的整齐划一、安静有序的课堂氛围并不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发展特点。小学教师则认为,低年级的教育教学已经尽力做到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学生纪律意识差,过于活跃自由,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要求太宽松。中心教研组将之作为联合教研的突破点,确立了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和融合点的联合教研思路,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充分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找到适宜的解决对策,促进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深度衔接,催生参与联合教研的内驱力。
课堂教学是小学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小学教师和家长最为的也是课堂教学,以课堂表现作为评价儿童的重要指标。幼小衔接是否有效,特别是儿童的学习准备和身心准备是否到位,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幼儿园虽然每天只有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但在组织形式、人员数量、师幼互动等方面,与小学课堂教学基本一致。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进行联合教研有三大好处:一可以促使小学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儿童为本,把了解儿童放在第一位,入学适应教育先备“人”再备“课”,充分考虑新生的现实状况,实现以学定教;并使小学教师认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尊重儿童发展规律,零起点教学,给予儿童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二可以促使幼儿园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价值,逐步培养幼儿对课堂的适应性,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三可以促使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起点,从课程衔接、习惯衔接、能力衔接等方面双向用力,助力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
03
形成幼小双向联动
为促使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加强教育联动,中心教研组以问题为导向,以互研互访为落脚点,采取了“双向观摩、同课异构、互换课堂”的阶梯式策略,实现幼小双向联动。
在对口园校双向观摩的基础上,中心教研组精选全区学前段优质课以及省、市、区评选一等奖课例,开展了分片区送教下乡暨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活动,邀请片区内小学校长、教师走进幼儿园,观摩幼儿园优秀集体教学活动。很多农村小学的校长和教师第一次观摩幼儿园课堂,对幼儿丰富的表达形式、活跃的思维、强烈的表现欲望和明显异于小学的课堂氛围赞不绝口。同时,部分园长和教师分批走进小学各科优质课评选活动现场,观摩小学的优秀课堂教学。
通过双向观摩,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互相了解、互相尊重,进而互相理解、互生敬佩,对彼此课堂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和情感认同,在心理层面上畅通了衔接和沟通的渠道。为引导教师更新幼小衔接理念,改善教育教学方式,各片区对口园校以语言(语文)、科学(数学、科学)、健康等领域活动为落脚点,纷纷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中心教研组精选了语言和数学两个内容,采用“线下+线上”的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如数学“7”的组成,幼儿园教师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学习“7”的组成,小学教师则以缜密的逻辑思维引导儿童探究“7”的组成。
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看到了课堂的融合点和衔接点,看到了达成目标的不同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和小学定期互换课堂,从对方课堂上学习借鉴,深刻体会6—8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从课堂中儿童的表现反思自己的教学,探索适合幼小衔接的“游戏化”教学方式。
04
促使双向衔接深度拓展
以课堂衔接为切入点的联合教研,打破了幼小之间的教研壁垒,让教师深刻认识了幼小科学衔接的必要性和联合教研的重要性,形成了良性循环。为使联合教研活动深入开展,中心教研组定期邀请驻地高校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和人文学院的教授参与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活动,与教研员、一线教师一起研讨推进,从更专业的学术角度给予指导和建议。
以课堂衔接为支点撬动幼小衔接各方面研究,高校专家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在高校专家的指导下,中心教研组确立了主题式联合教研思路,开展了以自主游戏为切入点、以绘本为媒介的幼小衔接联合教研、家长会联合教研等系列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拓展了幼小衔接的广度和深度。
园校、片区、区级不同层面联合教研活动的开展,在全区层面上强化了幼小衔接覆盖力度,营造了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协同用力的积极氛围。幼小衔接工作从幼儿园的“单相思”到幼儿园和小学的“两相和”,逐步拓宽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实现了平稳过渡、有效衔接。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024年度一般自筹课题“双减背景下‘双主四维’幼小衔接策略研究”(编号:2024ZC196)的研究成果。
来源:《山东教育》(幼教)2024年4月排版编辑:王煜玲
-END-
感谢您的,欢迎收藏转发!